您现在的位置: 主页 > 川阅之声 > 第一章:巴賨史诗 > 正文
瑰丽文化耀川东(二)
作者:达川区图书馆  本馆动态来源:未知   点击数:    更新时间:2021-03-24    ★★★★★



▲点击音频,边听边看
听达川人,讲述达川故事

瑰丽文化耀川东

——达州市达川区地域文化揽胜

作 者:巴 风



地处四川东北部、嘉陵江上游、川渝陕结合部的达州市达川区,自古乃达州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之中心。巴河、州河纵横其境,滋润了2690余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。这片土地河山壮丽、钟灵毓秀,自古尚学重教之风浓厚,文化底蕴厚重,巴、蜀、楚、秦文化相融,互补互扬,形成文臣武将辈出、文化内涵丰富、文艺活动多姿多彩的文化名县。明朝吏部尚书卫承芳、民族英雄苟杨威、军事家陈伯均;段可情、梁上泉、陈官煊、洋滔、张放、邓成彬、常龙云等诗人作家就在这块土地上诞生。同时,达川区还被誉为“山区文化一面旗”,成为“四川省文化工作先进县”“全国文化先进县”“全国书香城市”。


二、红色文化




(一)概况



地处达州交通要塞的达川区,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。在反压迫,反剥削的抗争中,不仅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,而且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。早在“五·四”运动时期,达川区一批率先觉醒的志士仁人,就开始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。1932年底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到川陕边界,迅速解放了通江、南江、巴中,创建了川陕苏区。随即南下东进,直逼刘存厚老巢——达县城。石桥镇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红军南下的第一站。徐向前在石桥设立了“宣达战役”指挥部,建立了苏维埃政权。宣达战役一举解放了达县、宣汉、万源,刘存厚的23军受到重创,统治达县10余年的反动军阀刘存厚被赶出达县。





(二)文化遗址


达川区属著名的革命老区,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。一大批革命家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,不仅留下了英勇的革命精神,还遗存了众多的文化遗址,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。

列宁街——中国红色第一街

1933年农历8月11日(公历9月30日)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十一师在师长陈再道、政委叶成焕率领下,从通江、南江、巴中、平昌兵分两路挥师南下,以势如破竹之势解放了达县石桥河。接着红三十军政治部、红九军主力抵达石桥,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,并先后在石桥街上的石牌上錾刻了近40幅革命标语。特别在二号牌坊印堂正中刻有“列宁主义街”五个大字,熠熠生辉。石桥镇的新场街、太平街、鲁家坪街三条古街今为一条街,取名为“列宁街”。二号牌坊是石桥镇4个牌坊中建筑历史最久(1817年嘉庆二十一年修建)、占地面积最大、形象最高、位置最显赫、工艺最精美、风格最奇特的一座,也是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座牌坊,尤其是在牌坊印堂正中刻有“列宁主义街”五个大字,遒劲雄浑,意义深远,“列宁街”也因此得名。红军在石牌坊上镌刻的标语,运用了樟联艺术手法,讲究内容搭配,注意句式标点,力求与对称的建筑物相辉映。据专家学者权威论证,“列宁街”的名气和魅力可归结为人文景观和“五绝”--工艺精湛的石牌坊镂雕艺术;传统的封建节孝文化;血染的红军石刻标语;规模宏大、保存完整的青一色古石板街面;恬恬悠静的小桥流水、原汁原味的川东民俗风情。列宁主义街、列宁街石牌坊及红军石刻标语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国家旅游局、四川省人民政府将石桥镇列宁街列入“川陕渝红色旅游经典景区”、“中国红色第一街”正式纳入“巴中-达州-广安-重庆”红色经典旅游战略,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。






(三)红色人物


达川区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共和国的功勋战将徐向前、李先念、王维舟、许世友等曾在这里跃马横刀、纵横驰骋,留下了战斗足迹。同时,这片红色的热土,还培育了陈伯钧、魏传统、唐伯壮、龚堪颜、杨超等共和国将军和英雄豪杰。



开国上将陈伯钧

开国上将陈伯钧(1910—1974),达川区河市镇人。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、连长,赣西第三游击纵队参谋长,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二团政治委员,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,红三军第七师师长,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、军团参谋长,第十三师师长,红四方面军第九军、四军参谋长,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。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,他坚持写长征日记,成为最宝贵的革命历史文献,同时,是他第一次绘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地图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一二○师三五九旅旅长,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、第二分校校长,军事学院副教育长,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,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,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驻北平“军事调处执行部”热河执行小组代表,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,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,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,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、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、教育长、副院长、代院长,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、院长。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是第一、二、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,第二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。

黄埔英才唐伯壮

黄埔英才唐伯壮(1899--1929),名身烈,字伯壮,化名蒋虚谷, 达川区黄都乡人。1917年入达县中学,在“五四”运动新思潮影响下,常吟诗抒怀,抨击时弊。1923年,考入成都法政专门学校, 1926年冬赴广州,入黄埔军校第四期,参加学生军,随师北伐,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7年,前往南昌参加起义,错过起义时间,后转到上海。同年秋,他受党派遣回到达县组织武装斗争。他找到在万源、宣汉、开江、梁山等地领导武装斗争的王维舟,王派他协助李家俊在万源、宣汉一带组织武装起义。1929年春,任万源固军坝武装起义部队的党代表。5月,与总指挥李家俊等在万源白羊庙打响了第一枪,旋即建立川东游击军第一路,伯壮任政委。1929年9月,不幸被捕。在狱中坚贞不屈,写下《狱中月夜感怀》等大量红色经典诗歌,至今流传。9月20日,军阀刘存厚下令在达县监狱将唐伯壮秘密处死。伯壮牺牲后,胞弟唐仲明继任川东游击军第一路政委.1930年,在万源白马庙与敌作战中负伤被捕,亦遭杀害。



哲学大家杨超

哲学大家杨超(1911-2007),本名李文彦,达川区双庙镇人。早在30年代,他在延安就从事哲学教育和研究,并担任中共中央(延安)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,在“抗大”讲解唯物辩证法。毛泽东同志为了写好“两论”(《矛盾论》和《实践论》)成立了6人小组,毛泽东、艾思奇、陈伯达、何思敬、杨超、何培元是这个小组的成员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杨超致力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。由他主编的《毛泽东思想史》五卷本在历史分期及方法论等方面很有创见、很有特色,荣获国家多项大奖,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。杨超长期担任省委主要领导,事情很多。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一直坚持不懈,先后撰写、出版了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。
 
责任编辑:达川区图书馆 
  • 上一篇:瑰丽文化耀川东(一)
  • 下一篇:瑰丽文化耀川东(三)
  • 

    您好!您是本站第1903412客人! 本站共发布了:65920件资源。

    网站首页 | 本馆概况 | 服务指南 | 最新动态 | 政务公开 | 全民阅读 | 网上阅读 | 馆藏查询 | 联系我们 | 社科普及 | 评价意见区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16 达川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
    地址:达川区南外二号干道文体中心
    电话:0818-2529656
    备案号:蜀ICP备19041890号-1